
1962年冬,兰考内涝、风沙、盐碱“三害”最严重的时刻,焦裕禄来到兰考。
焦裕禄在兰考475天里,用铁脚板走遍全县,找到了治沙办法。
“沙区没有林,有地不养人;造林防沙,百年大计;育草封沙,当年见效;翻淤压沙,立竿见影。”
用淤泥黏土封住沙是“贴膏药”,再种上树是“扎针”。
81岁的“焦桐”守护者魏善民仍记得焦裕禄当年说的话,“栽上树,岂不成了一片好绿林”,“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”。
树一棵一棵种,“三害”一代一代治理,兰考30余万亩风沙盐碱地被改造成良田。

曾任兰考县林业局局长的李仙海老人说,兰考人探索出了农田林网、农桐、农枣、农条间作,防风固沙林,窄林带小网格造林,灌淤压沙等多种治理模式。
过去兰考沙多成灾,现在沙子难觅。张庄村原会计卞九灵说:“影片《焦裕禄》拍摄时,在兰考找不到沙丘。外景地只好选在了千里之外的陕北榆林。”
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告诉记者:“现在村民盖房子,要去几百公里外买沙子。”
兰考县曾经申报国际援助防风治沙项目。专家在兰考连风沙影子都看不到,项目泡了汤。
张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红建介绍,过去的水涝坑如今已经改造成620亩的水产养殖场。
风沙不见影,花果树成林。游客多了,仅在张庄村,民宿就有21家。
风沙治好了,粮食大丰收。育种科学家沈天民说:“1962年,兰考盐碱地粮食亩产仅12公斤,如今小麦亩产已超过730公斤。”目前,兰考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3万亩。

当下的兰考泡桐景观大道遍布全城,以泡桐为主的国储林实现了森林围城,桐木现代家居制造及加工产业成为主导产业,年产值突破320亿元。
如今,中国民族乐器行业95%以上的音板取自兰考泡桐。
“乐器制作专业村”徐场村制琴师徐冰说:“一块泡桐板在过去卖不了几块钱,如今制成乐器却能卖几千元。”

“红色兰考”,已成为闻名全国的“绿色兰考”“生态兰考”。河南省焦裕禄研究会会长鲁献启说:“焦裕禄是生态治理的先行者、实践者。他当年治理‘三害’总结出的‘贴膏药’‘扎针’治沙法,成为指导兰考人民治沙成绿、点绿成金的良方,创造了兰考森林城市生态治理奇迹。”
(声明: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,如是转载内容,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。)
责任编辑:刘安瑞